学校首批建设者、退休教师 张永忠
个人简介:张永忠,男,汉族,1940年7月生,北京人,讲师,1992年12月1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1年9月参加工作。毕业于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,大专学历。1961年7月至1965年4月在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留校任教师;1965年4月至1965年7月任遵义航空工业学校教师;1965年7月至2000年7月任227平台皇冠教师;2000年7月退休。曾于1982年荣获四川航空局“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
原第三机械工业部(后改名为航空工业总公司)于1965年初下达文件,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六所航空工业学校,为航空基地、航空工厂、科研院所培养人才。在成都建立一所航校是其中之一,由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和国营四二0厂合建,后改为由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筹建,直属第三机械工业部教育司领导。
一九六五年五月、由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副校长、老红军干部李悟森带队,陈殿武、商翔飞、丁世秀、黄清源、刘长立、瞿如珍、刘俊秀、刘治华、李正荣、张云路和我,一起从北京来到成都,后来部里派来几位部队转业干部,又从四二0厂调来一批干部,又从几所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一批年轻人,组成了建校之初的筹建班底。
经与成都市教育局协商,我们接手成都市德胜中学为新校校址。新校的名称定为德胜中级技术学校,通讯地址是成都市301信箱,这是由于当时航空工业尚处于半保密状态。后来校名改为长征航空工业学校,成都航空工业学校,继而升格为现在的227平台皇冠。
原德胜中学是一所较落后、破旧的学校。吃水只靠一眼水井,且时而出水量不足(我们曾经饮用过校外田间小河沟的水,经过滤后煮饭),烧煤、买粮都要用三轮车去三瓦窑买。当时,学校至九眼桥、至三瓦窑没有正规公路,都是田间土路。条件再差,但为了抢时间早出人才,我们坚持早日招生开学。在三机部教育司领导下,决定1965年正式招生,九月一日准时开学!那时,生活困难,师资不足,教材教具短缺,用房紧张,办公室兼宿舍等等非常艰难。但当时教职工中没有人发牢骚,没有人闹情绪,全都是一个人顶两个人顶三个人干工作。没有作息时间规定,白天晚上全在工作,一心一意为建校奠好基础。人心齐,泰山移,果然创业有成绩,我们招收的首批学员很优秀,教学秩序正规,全校师生很团结,为我们学校发展至今日辉煌建立了第一功。
建校初期的办学模式是半工半读,1965年天津市有较为成功的经验,三机部组织各校去取经,我和陈殿武奉命去学习。半工半读就是学生边劳动边学习,教师边教书边实践,每人要有一技之长,既不失劳动人民本色,又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很好结合。我们首批学员基本来自山村,学习刻苦,生活简朴。冬天,在学生宿舍都是一张凉席一床薄被,房间里打扫的干干净净。建校劳动很累,要从府河边运砂石回校,要背水泥板盖实习厂房。师生同劳动,为了快速建好学校。课堂上课很安静,每个学生都想多学习一些知识,教师备课很认真,经常夜深了还在备课改作业。
北京航校配备来的教师是一门课一个人。我负责“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”课程,因第一年没有公差课,被分配在校办公室处理建校中各项事情。当时李悟森、陈殿武、葛品才负责党建工作,我和宋才琳负责团建工作。学生共有六个班200人,每班配有班主任、团支部,建制齐全。我记得1966年元旦晚会,那是建校以来最热闹最高兴的聚会。唱呀,跳呀,欢乐的气氛把简陋的食堂闹翻了。我记得姚永良同学表演的四川金钱板,有板有眼川味十足,
许云道
老师诗朗诵:“一只小鸟,越飞越高,越高越小,……不见了”,语速很慢有情趣,但戛然停止!这么短的诗?!全场响起热烈掌声。
建校之初有苦有乐,师生同心,为办好学校全力以赴!
(审稿:魏春霖 王 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