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荣幸,收到骆昌平老师的来信,在信中希望写一篇关于成航的能“表达出管理系四年制初中进校中专毕业校友的心声”的心里话。
拜读骆老的来信,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位尊师的期待,也看出他对弟子的要求,不敢怠慢。当然,这也触碰到我早已尘封16年的记忆,追忆往事,历历在目,如在昨天。感谢骆老还记得我,感谢管理系还记得我。今天能坐在这里给管理系写东西,能有今天的一番事业,能有今天融洽的师生情,能有……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成航。
学习篇—获取敲门砖
1995年9月,和许多农村孩子(个人认为,城里的小孩儿一般不读中专的)一样,为了卖出(不是迈出)农村,不再为包产田地出汗出力,跃升成为城里户口,只身提了一口木箱赶火车往成航来了。由于家里的特殊情况,没有人送我,16岁,我老妈将四千多元学费给我折成条塞进裤腰里然后再用针缝上,就这样,独自一人,第一次出远门、第一次赶火车、迈出我的成都行。历历在目,第一次的经历就让我感到此行不平凡。当时达成线并没有通车,往返只有武昌到成都的175次列车,从重庆绕,15个小时,脏、乱、差是这趟车的缩影;凌晨5点下车后赶中巴到青羊宫就强行把所有人赶下车,最后,坐人力三轮车来到梦寐以求的成都航空工业学校。
当时还没有管理系,只是隶属于基础教学部的一个教研室,高中生两个班(9441、9442),即将面临毕业;我们新生班9541、9542,当时给我们的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。说心里话,我明白,一个中专生,有多少信息可以让我们获得,有多少企业需要我们去管理,我彷徨了,但又不想面对一大片包产田,我只有认了,至少,我可以不种田了。当时,专业的定位,很快引起了专科老师、领导的重视,他们积极深入市场、企业去调研,很快,专业改向,重新定位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。不知道其他同学所获咋样,至少我是专业改向后的受益人,个人认为,相对大家的就业,立足今天的岗位,当时领导的决策是正确的,给了很大一部分同学更多选择的机会。今天,借此机会向当时做出决策的老师、领导鞠躬了。从此,开始了我成航四年的造砖生涯。
同绝大部分同学一样,每天除了教室、食堂、宿舍以外,就是操场了。枯燥、乏味、无聊充斥着每个角落;懵懂、无助、冲动是当时大多数同学的共性。那个时候,没有手提、没有手机、没有微信、没有陌陌、没有网络;不可以不出早操、不可以缺席、不可以挂科、不可以作弊(学校要通告、留校察看、重修费、开除)、不可以穿两条筋、不可以吸拖鞋、不可以谈恋爱……
上课、下课;上学、放假,很快,四年学生生涯结束了,我也如愿获得了227平台皇冠的中专毕业证书。马上不得不面临就业。当时,我们是第一届面对双向选择的学生。再次无助、迷茫、彷徨,终于有单位要我了(根本不敢提待遇、有人要就不错了),倍感珍惜,直到今天我也没敢跳槽。
成长篇—奔着饭碗去
第一次为着饭碗上班去了,比想象中的要差多了,谈不上进入管理层,更没有发挥管理才能的机会(其实也没有可以发挥的东西)。由于我从事的是建筑行业,每天在工作地点上就是扛钢管、打电锤、刷油漆、搬库房,哪里需要我们,我们就冲到那里去,没有周末、没有休息,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上工。我有十多年农村肩挑背磨练就的本事,这一切,对我来说,也还能应付;也是成航四年摸爬滚打、当学生干部练就的处事原则。很快,我就向公司展现出了我的能力,开会记录、现场讨论、技术交底、接待应酬、我很快就得到项目经理的认可,公司给了我独立操作的机会,这为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工作没有那么简单。在学校犯了错误,有老师的讲解,你有可以改正的机会;踏上工作岗位后,一切都需要快速向前冲,包括前期跟进、合同、安全、进度、工艺、资料、验收、收款、售后、质量保修,一环扣一环,容不得半点闪失;就犹如开足了马力的机器,比学校生涯的三点一线更枯燥,有的就只有压力。
我们当时是在国有企业打工,个别老职工没有能力,只有资历,他们害怕我们抢走了他们的饭碗;没有文化,只有告状的废话,工作中的阻扰、事后的风凉话。他们有比我们想象中更可怕的关系网,压、再压,能从当时的夹缝中暂露头角,事后想,是不可思议的。与老员工的竞争、与同去的校友、同龄人竞争。
终于,应证了那句老话,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,大浪淘沙,留下来的是金子。成航先后到此企业工作的不下四十人,今天还在这里坚守的不足十人,这包括我们企业总经理黄德斌先生,也还有去年才补充的新鲜血液。
感恩篇—谢谢成航
应该这样说,没有成航的培养、教育,没有我的今天;没有当时管理专科,后来管理工程系老师的谆谆教导,也没有我们学生的今天。
回首,当时我们入学时,大家都在16—17岁,当时各方信息闭塞,从农村来的娃娃见识不多,一切都靠老师,他(她)们除了是我们老师外,更多还是我们的父母。学习中不顺心的事、迷茫中还可以向老师沟通;情感中的迷茫事,也可以和老师交流;毕业前夕就业指导,同样少不了老师的分析。所以就有了我们毕业16年了,我们年年与我们的老师相聚这感人的场景。
他是上课带我们去参观好又多和互惠超市让我们感受为啥不同、让我们自己写出心得体会;毕业时骑着自行车转满成都市、穿街走巷、访企业、上工地,推销自己的学生,方舟铝材、绵阳长虹、成都建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、汗水;冷眼、屈辱、寒风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,只有一个信念,让每一个弟子都有一碗饭吃;记得他最后病了,病得很厉害,咳、咳得很凶,他没有放下自行车,像战士一样一直在战斗,直到我们毕业。感恩刘晓波老师、谢谢您!
她是同学们今天的妈妈,也许是女老师原因,她有更多的心细,同学们有事都喜欢和她交流,包括没有生活费都找她借(据说还有同学没还,嘿嘿,我是还了的),周末还去蹭饭;同学生病了送医院、缴费、熬药,细心的问候,深切的关心;情感交流(包括感情交流),都少不了她的身影,感恩陈雷老师、谢谢您!
教务处的侯学老师、我就业的伯乐;管理系的骆昌平老师、成长阶段的指路灯......当然要感谢的老师太多了,在此不一一列举,感谢成航储备了如此多、如此优秀的老师们!再次谢过。
感谢成航给我在这里学习机会。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妻子,我们的小家庭温馨、和谐、幸福!
寄语篇—写给朋友们
寄语我的老师——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
老师,我是那样的爱您,就犹如您的子女,犹如您的朋友。哪怕是到了今天,我仍然想在老师面前撒一回野,发一回疯,任性一把,您的宽容理解、博大情怀、高尚品德经常感召我、感染我,您的关心甚至溺爱、您的严谨甚至死板、您的公平甚至漠视、您的求全责备甚至苛责,至今使我们难以释怀铭记在心,虽然说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,但我是您的学生啊,我的生活一定有您的影子,我的人生一定有您的印迹。事实上,我知道您的牵挂和关心,我也时常想回去看望您,我也一直在努力,我仍然想逃避您期待的诚恳的目光,或许是我们对自己要求的太高。我的老师啊,多一份的爱,多一份的真情,我们一直用心去交流,学生会永记心中的。
我还想说,老师,请多与企业沟通,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。我最近三年都回母校招聘毕业生生,总的来说,差强人意。建议,能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,深入企业顶岗实习?老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时能否多与企业沟通,找出目前培养方式的不足,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?能否让学生在学校时多动手,具备更多实战知识?能否将企业的相关专家、技术人员请到学校,让同学们更加清楚他们学习的方向?
寄语我的学弟学妹—一分耕耘、一分收获
学校有学校的规矩、制度,别认为上大学了,就无法无天了,无所作为。希望你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,多与老师交流,学会做人,再丰富的知识,没有做人的准则,至少你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。尊师重教,礼仪待人。要想别人尊重你,至少你要先尊重别人。不要一心想到索取,没有付出,就没有收获。
目前,中国不缺大学生,缺的是那种既有理论又能动手的人。企业不是培训机构,他希望的是你来就是一把钢刀,一把可以上前线的好刀;企业不养懒人、庸人。别以为你是从学校出来的,就应该成天坐在空调房内泡上一杯茶,每天签着同意和不同意。没伞的娃娃只有快跑,打铁要靠本生硬,别想到我一出来就应该有几千上万的工资给我,作为企业,他只有看到你的成绩,闪光点,才会给你晋升的机会,才会给你想要的待遇。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,努力吧!
闻母校50年校庆,由衷感到骄傲、自豪。值您生日之际,诚祝桃李满天下!
9541班 黄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