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觉学校即将迎来50周年的校庆,犹记得10年前4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还是管理系大二的一名学生,还参与了校企合作单位的来宾接待工作,记得当时是在武侯校区的食堂二楼开展的活动很隆重,那些天还邀请了不少本地明星来助阵演出,全校师生享受了丰富的视听盛宴。转瞬间,十年就这样过去了,我很幸运,这十年一路陪伴在母校身边,2010年7月18日学校从武侯校区搬入龙泉新校区,我见证了母校这十年来的发展和壮大,我也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转换成人妻人母,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普通职工。
还记得记忆中的那个武侯校区么?白色的图书馆建筑,图书馆的阶梯教室,周末的影像放送,图书馆门前的两块大草坪,上面的铁树,每到季节开着几杆洁白的花朵;沿着食堂和朝计算机系一路走去,路边的绿化带和栀子花,每到5月,栀子花的香味环绕着整个校园;还有篮球场边上常年茂盛的夹竹桃,一丛开白色、一棵丛红色,我们曾经在那里锻炼身体,礼仪训练,上体育课;秋天,满院的桂花飘香,沁人心脾,伴着花香,我们踏进了平房二楼楼梯拐角的第一间我们的教室。我们曾在那里自习、晨读,接受老师们的谆谆教导,每个周日晚上的讲评班会,教室里有我们自己做的宣传画板。建筑实训室里我们搬着绘图工具为一个条线争得面红耳赤。冬天的校园是灰色的,但是我们喜欢去篮球场投篮锻炼,打打羽毛球。随着慢慢融入环境,我们渐渐爱上四川的美食,女生宿舍楼下的小卖铺里,有多少同学曾经坐在可口可乐的椅子上享用炸鸡美食,爱美的姑娘你可知肥胖的悄然而至,每天寝室里都会引发为减肥而发出的豪言壮语,我那粗壮的腿杆再也架不住室友们的嘲笑了,于是发誓要减肥,篮球、羽毛球、跳操随之开始,可是事与愿违,越减越肥。我们温馨的女生一栋413寝室,这个小家一直伴随到大三,我们在这里开夜间卧谈会,谈论各种八卦新闻,我们把电教室领来的微型收录机当实实在在的娱乐消遣,每天都会收听FM102.6,听流行歌曲,我们喜欢光顾校后门那家“付瓜子”,买来的豌豆、瓜子嗑得满地都是。到现在,寝室的4个小伙伴都是当妈的人了,身材早已没了当时的“雄壮”,每天都是围绕孩子的各种上心,可是每每回忆起大学时光依然激动不已。
新鲜的大一: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有一种初来乍到、惺惺相惜的感觉,我们几个来自安徽、山东、广西、福建的所谓外地同学天天一起去食堂、周末去学校周边寻觅家乡美食,因为一开始吃不惯学校的饭菜,每次都将食堂菜里面的花椒挑出,面对一大帮说四川话的同学,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和抵触,然而这种感觉很快就被学校附近的火锅和地道的美食取代,我们爱上了这里的钵钵鸡,玉林串串还有冷锅鱼,经常周末成群结队去享用美食,逛成都的大街小巷。大一寒假归来,同学们拿来各种家乡特产分享喜悦,诉说着自己家乡的美好。
说起大一就不得不提到作为大学必修课的军训,我们的军训点在都江堰某部队,感觉那种军事化的管理让我们这些从没体验过军训的人很吃不消,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训练,下小雨的时候也不耽误,吃饭站着吃,并且不能说话,洗碗时间严格控制在1分钟内,我们总爱学同桌的那位川妹子“莫挤嘛,莫挤嘛”,哈哈。期间也有值得期待的事情,那就是教官组织我们唱歌;我们每天晚上开卧谈;住宿楼下的小卖部成了我们唯一的欢乐颂;军营里洗澡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,因为是公共浴室我们总是逃避洗澡的次数,洗澡的时间同样也是有限制,并且是轮流着来,外边的同学列队站或者蹲着。为期15天艰苦的军训一结束我们就迫不及待要回学校了,回校后的第一晚我们去超市采购日用品,感觉都想把超市搬回寝室样,购物购的兴奋不已,可是回校的时候突然忘记来时的路,那时候还没有百联天府,没有科华中路的那个立交桥,因为是晚上我们担心找不着,我果断要打出租,随行的同学还是不甘心找不到路,不想出租车几分钟把我们送回校大门,我们下车后相视而笑,继而大笑不已。几天后我们忙碌于院、系学生会的各种报名,学校的主干道,摆满了各类社团和各系学生会组织招新的新闻,大学时候对学生会的向往之情不言而喻,为了进入学生会,我真是卯足了干劲,最终顺利进入,这个组织让我认识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和学长,我的大学生活开始变得异常忙碌,然而充实又是并存的,我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,跟着学长学会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,还有基础的文字编辑,周一到周五参与学生会的各种组织会议,开展学生活动,我的大学生活真是忙碌地一发不可收拾,连下课去食堂打饭的时间都是那么紧凑,为了节约时间还去超市买回方便面以备不时之需。一年下来我变得大方活泼,从不善言谈到谈话自如。我在班上担任了学习委员,增加了和各授课老师交流的机会,每到周末,因为没有课程安排,我会和同学去图书馆阶梯教室看电影。挨着一教,学校内有个报林,那时候网络信息还不够全面,我们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时候更多一点,图书馆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地,当时的电子阅览室,每次都会面临位置不够的难题,那时候刚刚学会使用QQ,但是很多同学都没有手提电脑,辅导员陈小龙老师特别关照我们离家远的同学,还想方设法帮我们联系计算机上网和家人、同学沟通,陈老是我们一直敬仰的老师之一。
淡定的大二,经过了大一的洗礼,到了大二,我们多了一份谈定和从容,爱学习的同学依然努力前行,学计算机,练英语口语,做专业调查,每天过得充实有意义,还有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,锻炼着我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。记得我的师兄李文军,学生时代给我的印象是腼腆斯文,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衫,后来学生会部门调整,李学长成了我们的部长,才真的领会到那句话,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从他对《晨晖报》稿件的文字校对到报纸的排版审核,无不显现着他做事的专注和认真,后来他顺利进入中海,到现在发展成为中海公司西南片区的人力总监,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努力真的让我们很佩服。说起学生会的生活,我由衷地感谢那段时光,提升了我很多的素质,我性格内向,不善言谈,可是学生会的很多活动需要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,慢慢我也学会了汇报情况,处理问题。还有刘洁老师,当时是辅导员组长和学生会团总支书记,刘老师对待学生的问题总是认真细致,耐心疏导,我们从她身上学到了执着与踏实。大二,我们在企业实习,体会了一把社会的残酷,虽然只是实习,可是面对的主体却是实实在在的。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,我们特别珍惜校园生活,上课也比之前更加专注,大二就在我们重拾美好中很快过去了。
徘徊的大三,金秋9月,看着校园主干道上一张张怯生的面孔,还有接连不断的招聘宣讲会,才知道我们留在校园的日子屈指可数了,从制作简历到奔走各种招聘现场,参与面试,再到次年6月我们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,直接进入社会,这时候才发现大学太过短暂,时光好不经用,特别是对于专科生而言。大二的时候就有对将要到来的大三感到过惆怅,但是真正面对的时候,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不知所措,该来的总会来到。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失利,我们徘徊不已,但是面对未来,我们不得不继续前行,大三是学生时代的结束却又是我们面对社会生活的开始,我们工作在一个片区的同学出去合租房然后下班回来买菜做饭,每月计算着柴米油盐水电气的花销,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…我们还会在周末回学校聚会,吃学校附近的坨坨鱼和芋儿鸡,畅想属于曾经的那份单纯和美好。
大学三年就是这样度过的,因为自己有幸留在学校工作,我总有一种还生活在大学的感觉,只是对于离家远的人来讲,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不易的感叹,从离乡背井到上班工作再到成家立业,这中间有太多的辛酸,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,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依靠父母,想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和事业,尤其是感到刚踏入社会那会儿是人生比较艰难的时段,人情世故知之甚少,区域间的交流沟通差异让人错乱,庆幸的是四川这边人很热情,不排外,特别是后来在学校工作,曾经的老师和前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,在这里,我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,组建了家庭,我对未来的憧憬就是平安幸福继续陪伴,身为成航人,也真心希望学院的明天不断壮大。在我这里,母校已不仅仅是母校,更是一种归宿和依托,我享受上班的时候看着自己带的学生一届一届顺利毕业就业,享受着校园清新的空气和单纯的环境,享受有时的周末能够带着孩子和家人在校园里遛弯游戏。
值此学校50周年生日,衷心祝愿我的母校,我的工作单位明天会更好!
40333班 汪丽丽